這兩天TT面膜"腦闆"李昆霖給孩子的暑期課表一公告,造成網路上一陣轟動,大部分新聞稿刊出都是腦闆被網友罵翻啦,與呂秋遠律師隔空交火等。對於這個事件,其實我看完只有兩個字,羨慕。或許有人看到這邊會說,那是因為妳已經長大成人,知道家裡肯給那麼多資源當然好,但小孩子知道什麼!小孩只知道玩,我們怎麼可以剝奪他們的童年,根本變態家長...。
但,小孩真的什麼都不懂嗎?
在我還是幼稚園的時候,家裡經濟還不錯,在我只有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密集學鋼琴、芭蕾與手工藝等,雖不像李昆霖先生替小孩安排的課表那樣多姿多彩,但在民國八十年代,這樣的才藝學習其實已經很充實了。對於鋼琴,記得那時候我相當樂在其中,甚至阿嬤會特地坐在旁邊請我彈個幾首,在我小小的心靈當中覺得這個才華簡直備受重視,彈琴的經驗可以說是相當美好;而芭蕾,也著實豐富了我的幼稚園生活,小時候筋骨軟,做出像瑜伽的輪式動作根本也難不倒我,常常被老師誇,芭蕾可以說是當時我的成就感來源之一。我記得爸爸也常常抽空陪我打羽球、騎腳踏車,還有每個禮拜週末一定帶我跟弟弟妹妹到全台的遊樂園玩,舉凡小人國、20多年前拍「百戰百勝」節目的香格里拉樂園,還有阿公店湖濱樂園等,都有我們家的足跡。
但這些美好光景,隨著爸爸公司後來的經營不善,也劃下句點。
上了國小後才藝班全部被停止,我還不知道為什麼鋼琴才學到一半就得停,我跟同學還要一起上芭蕾舞課,為什麼阿嬤跟老師說不上了?然後我才漸漸發現,從那時候開始,我只能「看」表哥表姊們上才藝班、游泳課及書法課,表姐的鋼琴課還在繼續上,為什麼我不能學?而且,我也好想學游泳,我好羨慕他們可以學這麼多東西。
所以,小孩真的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嗎?
或許不是每個小孩會什麼都想學,當然也有小孩只想玩電動和打球,或許腦闆的言論太過「豪放不羈」,但在我們還沒了解他們跟小孩已經達到怎樣的共識下,貿然的罵「變態家長」,其實有失偏頗。這也是我第一次無法完全認同呂律師的文章,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像野孩子般只想玩樂的童年、也不是每個孩子童年都只能待才藝班,但做父母的責任,不就是在孩子還無法決定部分事情前,替他們做好準備? 我覺得「管教方式」其實有點像是個人信仰,這也是「管教」這件事有的時候外人並不適合去做批判的地方。這裡先不談那些狼心狗肺不把孩子當人看的父母,而是在普遍受過高等教育的現在,在我們四周希望孩子得到資源、良好教育與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父母。一個人如何管教孩子,必然跟他小時候的記憶、一路長大到出社會後的經驗有絕對相關,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相信什麼樣的原因、什麼樣的環境與教育,讓現在的自己可以過上還不差的生活,當然就會想要如法炮製的希望孩子能走上較平順的人生。
這個事件也讓我想到歐陽家族,歐陽龍跟傅娟夫婦其實也是非常極力的在栽培他們的三個女兒,雖然沒實際看到他們把女兒們的課表也拿出來分享一番,但其實他們的二女兒歐陽娜娜在十歲以前,大提琴演奏技巧可以說是「苦練」來的,練習程度甚至連大女兒歐陽妮妮都公開表示,她覺得妹妹小時候好可憐都在練琴,根本就沒有童年,怎麼就沒有人出來對傅娟開罵?反而大力讚揚傅娟超會教小孩,因為大家看到的是後來歐陽娜娜最後成功申請到寇蒂斯音樂學院就讀,反而後來因傅娟同意讓女兒中斷學業,往演藝圈發展才被罵翻。但,同樣都是辛苦的童年啊!且往演藝圈發展是歐陽娜娜自己決定的,也與父母做了充分溝通過,這也被罵,不是很矛盾嗎?
家庭教育,父母親的教養跟栽培方式,本來就是父母本身個人經驗的結果,反映了他們認為怎樣的方式才是對自己孩子好的,將來孩子長大了,覺得童年一團糟,抑或是感激父母曾經如此費心教養,都將會是他們如何再養育下一代的養分,外人就不必多費唇舌了。